色彩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色彩书库 > 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 第718章 深海鏖战

第718章 深海鏖战

  第718章 深海鏖战 (第1/2页)
  
  十五世纪以前,各国战舰的动力来源主要是帆桨并用。
  
  也就是既有船帆,也有船桨。
  
  有风用帆,无风用桨。
  
  十五到十六世纪期间,人类对海洋认知的开始增加。
  
  他们发现海上基本不存在没风的情况,就算真的没风,战舰也可以借助洋流航行。
  
  于是各国战舰逐渐抛弃船桨,使用风帆作为战舰动力。
  
  到了十七世纪中期,只使用风帆作为动力的战舰成为主流战舰。
  
  战舰动力改革的同时,海战方式也在改进。
  
  中世纪时期(公元5-15世纪),海战的主要武器是船首金属。
  
  简单来说就是在船头包裹一块尖锐且凸起的金属,遇到敌船时用这块金属去撞击敌船的船身,使其受损漏水进而沉没。
  
  除了船首金属外,还有投石机,弓弩等远程武器,以及长矛,刀盾等近战武器。
  
  当时的海战战术也很简单粗暴,先用船首的金属冲角撞击。
  
  接下来,两船接舷。
  
  一部分士兵用远程武器压制对方,另一部分士兵用铁钩勾住对方船身,用力拉拽铁钩后面的绳子,将两艘船固定在一起。
  
  之后,士兵们拿着刀盾跳到敌船上进行白刃战。
  
  这种战术又称接舷战术。
  
  到了十七世纪中叶及以后。
  
  由于火器的长足发展,使得传统金属冲角撞击和接舷战术逐渐被抛弃,巨舰巨炮战术成为主流海战思想。
  
  说白了就是造大船,装重炮。
  
  在中远距离就把敌船击沉,不给对方近身肉搏的机会。
  
  这个战术从十七世纪中叶持续到二十世纪中叶,直至航空母舰崛才正式宣告巨舰巨炮时代的落幕。
  
  郑芝龙和郑家军是海盗出身。
  
  他们被诏安成为明军后虽然吸收了巨舰巨炮的思路,但是并没忘记接舷战术。
  
  以崇祯六年十月为例,已经归顺大明五年的郑芝龙率领水师在金门一带与荷兰人发生海战。
  
  此战郑芝龙使用接舷战术烧毁敌船一艘,俘获敌船一艘,荷兰人兵败撤退。
  
  所以在和尚可喜交战前,郑成功就明确了战术思路:远距离用火炮,近距离接舷肉搏。
  
  海面上。
  
  建奴水师的第一艘战船和明军最后一艘战船平行航行。
  
  建奴第一轮进攻虽然来十分凶猛,但是明军丝毫不惧。
  
  面对喷筒喷出的火焰,他们用竹竿挑起湿布进行阻挡。
  
  火砖来了就往上面盖湿衣服湿布,实在不行再浇水。
  
  前面的人刚中弹,随后就有人顶上去。
  
  其他人藏在船舷后面躲避攻击,并伺机发起反击。
  
  双方火炮轰鸣,弹丸箭矢纷飞如雨。
  
  大明战船上的舵工迅速打舵,向敌船靠拢。
  
  在距离敌船七八步时,一个明军将领冒着弹雨吼道,“扔钩子!”
  
  五六手持铁钩的明军迅速站起身,在甲板上助跑一段距离后,用力抛出了手中的铁钩。
  
  铁钩划过海空,落到建奴战船的船舷内侧。
  
  紧接着士兵们拉动铁钩后面的绳索,钩子死死勾住敌方船舷。
  
  “快来人帮忙一起拉!”在士兵的招呼下,几十个明军冲上去拉绳子。
  
  在人力的作用下,两艘船距离越来越近。
  
  七步...六步...五步...
  
  建奴士兵很快意识到了明军的战术,他们一边用各种远程武器攻击,一边手持腰刀探出身子去砍铁钩后面的绳子。
  
  铛铛!
  
  腰刀砍在绳子上,火星四溅并发出刺耳的金属声。
  
  “绳子里裹了铁,砍不断,得用火...”
  
  不等砍绳子的士兵把话说完,明军火炮射出的弹丸便把他的身体射穿。
  
  滚烫的鲜血从伤口中涌出,顺着船舷一直往下淌,滴在海水里化为虚无。
  
  硝烟弥漫中,两艘战船已经舷接舷。
  
  拽绳子的明军急忙把绳子固定好,跟着其他士兵发起了冲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陈黄皮叶红鱼 黎明之剑 韩三千苏迎夏全文免费阅读 云若月楚玄辰 麻衣神婿 武炼巅峰 史上最强炼气期 遮天 凡人修仙传 沧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