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商业与商人的辩证关系 (第2/2页)
“运粮过程中需要雇人、雇车、雇船,这又是一大笔开支。”
“稻米运到北平,加上损耗、人工费、运输费等等,折算下来,半斗稻米已经是南方本地一斗稻米的价值。”
“这就是一斗麦子换半斗稻米,看似不合理,却遵循着等价交换。”
经过林澈这么一解释,朱樉顿时恍然大悟。
隔壁的朱元璋父子,听了也是频频点头。
林澈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深入浅出的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商品流通’,‘价值’还有‘等价交换’这些生涩的词汇,也都一一解释清楚。
朱樉眼眸充满着崇敬,林先生几句话功夫,就让他弄懂了什么叫商业。
相比于大学堂里的那些大儒,林澈讲课总是那么的深入浅出、轻松写意。
林澈讲的轻松,自己学起来也不累。
没有之乎者也的,绕的人晕头转向,越听越糊涂。
朱樉站起来主动给林澈和自己酒满上。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林先生,这杯酒我敬你。”
说着满满一碗酒,一口干了。
林澈也不客气,端起碗也将酒干了。
酒喝了,林澈继续讲课:
“说了商业,咱们再来说说商人。”
“商人简单来说就是靠从事商业为生的人。”
这次,林澈没有咬文拽字,是因为他自己也不记得商人这个名词解释。
何况自己即使记得,说出来这憨货也一定听不懂。
果然,这么一说,朱樉立刻就懂了。
“先生,应天府街道旁边那些开饭馆、茶楼和杂货铺的那些人,都算作商人吧!”
“对,主要从事商业为生的人都叫商人。”
林澈颇为赞赏的点点头。
“商人有多种,不是皇上想象的那样,四处奔走、盘剥百姓那些人叫商人。”
“他们只是商人中的一小部分。”
“大部分商人都有自己的产业,扎根在当地。”
“像酒肆、茶楼、饭庄…他们都在当地从事商业活动,按时纳税,合法经营,靠服务赚取利润。”
“不存在剥削百姓,相反他们赚取的都是有钱人的钱,百姓穷的饭都没得吃,谁会上这些地方消费?”
“所以说大多数商人,与老百姓并不冲突,他们也像百姓一样,靠着辛勤劳动获取利润,养家糊口。”
“商人最大的贡献是带动就业,促进城市发展。远的不说,就说应天府吧,应天府的繁华热闹,还不是因为商业带动的!”
朱樉被林澈这番话,说的一愣一愣的。
半天才冒出一句:“什么是带动就业?”
林澈这才反应过来,自己刚才一番话,用词有些前卫。
这里不是六百年后的二十一世纪。
带动就业、促进发展这样的词汇,几百年后的才会出现。
“‘带动就业’?我举个简单例子你就明白了。”
“应天府一名商人开一家饭庄,开饭庄总不能事事都自己来吧,他总得请厨役吧,请小二吧、请账房先生吧。”
“这些人因为商人开饭庄,在饭庄干活,而领取工钱,养活家人。”
“这就叫做带动就业。”
朱樉点了点头,似懂非懂。
林澈喝了口酒,继续说道:
“当今皇上不经过调查,就将这些商人定性为剥削者,你觉得这样妥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