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替张昭求情 (第2/2页)
原来陶谦也是个性子刚烈的人,而且颇有野心,他临危受命,便借镇压黄巾威名盘剥徐州百姓,从而引发当地豪族和名士不满,如今徐州五郡国,彭城、广陵两地不服陶谦,琅琊为泰山人臧霸所占,陶谦除了以邻为壑将黄巾驱赶到青州、徐州边界外,正在酝酿对彭城动武,这样的野心勃勃的刺史自然更加引来当地豪族和士人的不满。
而彭城国相薛礼日子更加难过,所以言语之间除了对陶谦的埋怨也不忘数落陶谦的失德之处,卫宣对于这样半斤八两的野心家不感兴趣,却对其中一桩事情很在意。
原来陶谦在抵达徐州之后,为了满足膨胀的野心不断招兵买马,同时广揽境内名士,这原本是正常之举,本来征辟境内名士为己所用,无论何人执政都离不开当时名士协助。
然这个时代也有名士择主或者避而不就的,有人是为了刷名望,也有人是和长吏政见不同的。这都属于正常的。
然陶谦到徐州之后,数次征辟彭城人张昭,张昭辞而不受,陶谦二愣子脾气犯了,他本来就对彭城相薛礼不满,竟然就将不肯应召的张昭打入大牢!
在薛礼和孔融眼里张昭不过一普通名士,但在卫宣看来这个是能够与荀彧、诸葛亮媲美的内政高手!
所以当卫宣听闻张昭被陶谦下狱之后就没心思坐下去,现实当场恳请彭城相薛礼联合郡吏们联名保张昭,薛礼却推说之前也给陶谦上过书了,而且如今方伯对彭城有意见肯定听不进彭城当地人的意见,反而会触怒陶谦。见薛礼和在做的吏员态度十分消极,卫宣也知道指望不了这些人。
等到宴会散了,卫宣立即对孔融说希望他能出面帮忙请求陶谦释放张昭,毕竟孔融是海内名士,陶谦多少要给点面子。
孔融正愁没机会答谢卫宣,眼见卫宣对别人的事情如此慎重便答应下来,两人第二日离开彭城前往东海,两日后便抵达东海,徐州名仕赵煜、王朗与孔融有旧,听闻孔融路过纷纷前来拜见,对卫宣当然也是大加赞赏,孔融便趁机提出希望两人共同求情,希望能够让陶谦释放张昭。
赵煜和王朗都是正直之人,卫宣又不是因为私人事情求人,自然满口答应,于是一同拜见陶谦,将卫宣的诉求当众说了出来。
尤其是孔融将卫宣夸赞得天上少有人间无的英雄人物。
陶谦本是不愿意的,但是孔融名望太高,如今海内声望能超过孔融者寥寥无几,陶谦也自叹不如,加上徐州的两位从事赵煜和王朗一起进言,旁边还有个卫家子,如果不同意还要与豪侠仗义的卫宣形成反面对照,怎么想怎么不划算,陶谦想了想也就同意了。
本来陶谦将张昭下狱也是一时之气,看不惯有人比他还骄傲,刚好张昭还是彭城人。如今这么多人替他求情陶谦就坡下驴,于是答应第二日将张昭放了出来。
张昭虽然高傲,但对于帮他求情的人自然感激不已,于是接连拜访赵煜和王朗,却从两人处得知是前彭城国相、太师卫肃次子卫宣从中牵线搭桥,于是又想着当面感谢一下卫宣,却听闻卫宣已经护送孔融前往北海了。张昭甚为惊奇,一是惊奇卫宣明知道青州黄巾凶猛却不远千里送偶遇的孔融到北海,也惊奇于就因为彭城国相薛礼偶然一句话透露出自己被下狱却央求孔融等人为自己在陶谦面前说好话。张昭自问自己与卫宣并不相熟,就算当年卫肃在彭城为相的时候他也不过以弱冠少年,他又是世家子弟,受卫肃的恩惠到底有限,但不曾想十几年后却再次蒙受卫家恩惠。更加让王召不安的是卫宣竟然连面都没见就着急赶路送孔融上任。
想到卫宣身为名门之后却如此仗义,他也知道卫宣这样的新贵是不会在乎他这样一个白身的报答的,张昭也只能暂时将这份恩情默默地记在心中。
其实卫宣当然不是做好事不留名的活雷锋,只是他和孔融约定,在徐州境内并不四核久停,毕竟一个是北海太守一个是在豫州募兵的校尉,被人误会以为畏惧黄巾而不敢前极不好了。真要等张昭的报答也可以等将孔融送到北海之后回头再找薛礼好好谈谈,因为彭城产铁,自己的新军需要大量的装备,正好从彭城买点回去。
换源app】
当然卫宣送孔融去北海就是图名,随手搭救原本很快就能出来的张昭其实只是举手之劳,卫宣当然不会错过这样大好刷声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