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03章:汴京二十四街?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第1/2页)
垂拱殿内。
当赵祯道出他欲御驾亲征去灭夏后,大殿内顿时变得安静下来。
稍倾,首相文彦博率先站了出来。
“官家,当年先帝亲临宋辽边境,乃是因我军士气低迷,急需先帝鼓舞士气,稳定军心。而今,我军士气正盛,灭夏势必成功,官家不宜犯险。”
“官家若长期离开汴京,需提前立储君、定辅臣、另有诸多琐事需要交待,甚是繁琐,区区西夏,不值得官家亲自前往!”
“臣附议!”富弼站了出来。
“若是与辽全面开战,官家亲临边境,益处甚大焉,然西夏已是强弩之末,官家坐镇汴京城,价值更大!”
听到此话,赵祯的面色变得阴沉下来。
二人已说得非常委婉。
直白些来讲就是——
赵祯御驾亲征与否,基本不会影响这场战事的结果。
赵祯看向苏良。
在河湟拓边时,他便告知苏良,若全面灭夏,他定然要御驾亲征,苏良并没有反对。
诸相公也都看向苏良。
苏良面带笑容地站了出来。
“臣不反对官家御驾亲征,不过官家若去西北,恐怕在后世的史书上会留下与武官抢功之嫌疑,百姓向来喜欢说实话,他们的嘴往往比史料更让后人相信。”
苏良说罢,便退了回去。
殿内的都是聪明人,细细一品,便明白了苏良的意思。
当下。
明眼人都能看出西夏根本就不是大宋的对手。
狄青早年耕耘西北,而今又在河湟拓边,其灭掉西夏只是时间问题。
此时无论是赵祯或众相公,无论谁去,都有想要“沾光抢功”的嫌疑。
雪中送炭,炭为主角;但锦上添花,花就是可有可无了。
赵祯和众相公都心知肚明。
即使他们去了西北,参与了灭夏,百姓也绝对认为狄青是主功,而他们完全是沾光。
接下来的战事没有那么多谋略计策,全都是攻坚的硬战。
还不如守在汴京城,也能留个知人善任的好名头。
欧阳修无奈一笑,道:“官家,诸位相公,景明这个军师都不想去了,说明灭夏乃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我们去,确实没有什么大作用,就别争了,咱们都不去了!”
“是啊!官家,待收复燕云,才是您御驾亲征之时,区区西夏,不值得您去啊!”文彦博开口道。
赵祯撇了撇嘴,有些委屈。
“不去了!朕不去了!记住你们所说的话,待收复燕云之时,朕必须参与!”
众臣齐齐拱手。
随即。
赵祯拿起那份《灭夏总略》,看向文彦博,道:“传令狄枢相,让他依照此战略,放开了打!”
“是,官家。”文彦博郑重拱手。
紧接着。
赵祯又望向三司使王尧臣。
“计相,此番战事消耗甚大,国库钱粮可会吃紧?”
“仅与西夏战,问题不大,若北方边境也起战事,会有些紧张。”王尧臣说道。
天下最耗钱的便是战争。
好在大宋这几年来一直都在储备钱财粮草。
赵祯微微点头,道:“辽受困于内乱,耶律洪基和耶律重元矛盾越来越大,并且最近耶律宗真的身体也不是很好,大概率不会参战,但以防万一,今年我们还是节俭一些,各个衙门的支出都要控制。”
“是,官家!”王尧臣郑重拱手。
……
二月二,龙抬头。
汴京街头,商队如流,甚是拥挤。
有商人拉着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前往西北,有商人在船上装满字画衣服运往江南,还有商人载着各个州府的特产奔向了南方的交趾、大理等国……
曹国舅曹佾甚是忙碌。
大宋东边的海上贸易,西北河湟地区的商贸发展以及周边诸国的商贸交易,都需要他布置安排。
特别是河湟区域。
苏良道一句要发展河湟区域,曹佾自然是不遗余力,投入了大量的钱财。
待曹佾的人将河湟的商贸摸熟了,后面商人的路就好走了。
……
大宋东北方向,东瀛与高丽,战况激烈。
东瀛兵虽然还未曾侵入高丽的国土,但已经将周边的海域控制了大半。
一旦将海域全面占领,那高丽就只有等着挨打了。
与此同时。
高丽的许多商贾贵人,携带着巨额财物偷偷奔向辽国。
虽然高丽朝廷极力阻止并希望辽国能及时将这些人劝返,可但凡有钱者,还是通过各种手段,顺利成为了辽国之民。
这也导致高丽内部已经乱成一锅粥。
烧杀抢掠,成了高丽人的日常。
刚开始。
东瀛将高丽特使王有诚的尸体送到高丽时,高丽还在不断解释,大喊冤枉。
但在没有人理会后,他们就只能选择拼死一战了。
这一刻。
高丽人无比后悔听辽国的话,无比后悔去招惹大宋苏景明。
可惜,一切都晚了。
……
二月初十,清晨。
狄青在熙河区域传达大宋朝廷诏令,细数了西夏对大宋犯下的十余宗大罪。
包括:抢掠、不义、坏德、嗜杀等等。
然后在西北宣告,将联合青唐吐蕃兵,发兵二十五万,分五路合击西夏。
此宣告一出,大西北民声沸腾,各個兴奋。
许多青壮年、老兵都自愿作为搬运民夫,参与到灭夏的战事中。
与此同时。
大宋各个州府的州报、府报上也刊载了这条全面灭夏的消息。
曾经只会固守的大宋。
这次要将这个积怨已久的邻边之敌彻底灭掉。
很快。
辽国也得知了这条消息,但是他们却不敢动。
他们若敢助夏,北部的女真人立马就会活跃起来。
并且辽国皇帝耶律宗真身体有恙,耶律洪基与耶律重元的皇位之争也到了形同水火的程度。
辽国根本就没有精力派兵助夏。
他们知晓大宋若灭掉西夏,下一步肯定会指向燕云。
但他们当下无力提前参战。
只能寄希望于西夏能坚挺一些,尽可能地消耗大宋的兵力。
……
二月十八日,清晨,天微微亮。
南门大街一角。
一个售卖民间小报的伙计,举着一张小报高喊了起来。
“小报嘞!三年后的汴京城是何模样,尽在今日小报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