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57章:禁奢令颁行!包希仁打坐开封府 (第1/2页)
大庆殿内。
苏良讲完后,便面色平静地回到了官员队伍中。
这一刻。
群臣皆陷入深思。
三司使王尧臣本觉得此等奢靡之风,无伤大雅,乃是彰显大宋强盛的一种体现。
昔日唐介所谏,有些固执己见,实乃小题大做,杞人忧天。
但听到苏良这番分析。
道出了此风气对富者、穷者、年幼者、年长者等各类人群的影响后。
不由得也觉得奢靡竞富之风必须禁止。
此等风气。
坏的是天下百姓的精气神。
毁的是读书人用‘仁义礼智信’建造的道德秩序。
……
一众上过谏言课的官员,更是对上谏有了新的认知。
曾经。
他们以为的上谏。
是借圣人之言,借祖宗之法,借士大夫官员的行为准则,站在道德的最高处,表达态度和情绪。
很多人都是从众,或以自我的立场站队。
这样的谏言奏疏。
不消半日便可写成。
看上去也是义愤填膺,也是处处为大宋的江山社稷着想。
但就像雕花的扁担,中看不中用。
许多官员一篇三千言、五千言反对奢靡竞富之风的奏疏。
力度甚至都不如苏良那一句“汴京街头侃侃而谈的是商人而非读书人”,更不如那一句“人人以钱为圣贤,我大宋恐将退化成蛮夷”。
有理有据。
比任何花招都管用。
上谏。
不是纸上谈兵,不是夸夸其谈。
是需要了解实情,分析利弊,提炼出最恰当的结果。
是需要下苦功夫。
从苏良对汴京街头百姓竞富之事的描述。
就能看出。
苏良这番谏言,不可能是悠哉悠哉坐在摆放着两个火红炭盆的台院屋内空想出来的。
……
这一刻,赵祯已愿纳谏。
而他更乐于看到的。
是苏良打造了一个优质的谏言样本。
今日之后,官员们上谏定然会怀柔许多,挟制君上的举动必将大量减少。
稍倾。
赵祯环顾下方,高声道:“众卿,如何看待苏御史的谏言?”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大庆殿内的官员纷纷拱手,表示赞同。
赵祯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看向文彦博。
“朝会后,中书便着手撰写禁奢令,至于后宫之事,朕来处理!”
“臣遵命!”
中书省诸相公纷纷拱手。
……
片刻后。
朝会散去,百官各回衙门。
赵祯坐在偏殿,眉头紧锁,心中思索着该如何惩罚张贵妃和尙美人。
二妃爱美。
在宫内使用点翠饰品和鹿胎冠,且被民间百姓争相效仿。
重惩,自然是对禁奢令最大的支持。
但二者闹起脾气,赵祯还真有些头疼。
他虽为官家,但对待自己的爱妃,还是要哄着来。
后宫众妃。
像曹皇后那般懂事识大体的,寥寥而已。
就在这时。
首相文彦博请求觐见。
赵祯令内侍将其带了进来。
“文相,坐,你对禁奢令还有疑问?”赵祯问道。
“没有。臣只是想多道一句后宫之事。”
赵祯眯起眼睛。
张贵妃之父曾是文彦博的门客,二人年节互送礼物还被唐介弹劾过。
而今。
张贵妃将受惩,文彦博其实应该避嫌。
文彦博见官家看向他,连忙解释道:“官家,我……我……不是为张贵妃说情的。”
“臣建议,惩罚张贵妃和尙美人之事,应交由曹皇后做主,以此彰显国母的地位,同时……同时……也能使得张贵妃能低调一些。”
赵祯瞬间明白了文彦博的意思。
这两年。
赵祯盛宠张贵妃和尙美人,导致二妃在宫内势大。
且因张贵妃也有子。
有时在后宫的风头甚至盖过曹皇后。
在官家无子前。
群臣都不会参与后宫之事。
但现在则不同。
官家对曹皇后和张贵妃的态度,反映的是对两个儿子的态度。
虽然现在赵祯还没有打算立太子。
但群臣都力挺嫡长子。
曹皇后仁厚不争,曹家低调而不倨傲。
嫡长子继位乃是众心所向。
而若日后张贵妃成了太后,母凭子贵,那还不将大宋朝堂闹个鸡飞狗跳!
故而。
趁着这個机会,让曹皇后打压张贵妃一番,非常合适。
赵祯想了想,道:“朕明白了,此事定会交由皇后处理。”
文彦博拱手,然后退了出去。
他提出这个建议。
一方面是为了后宫安定。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明自己不会与张贵妃勾结成势。
……
腊月十二日,上午。
朝廷正式颁行《禁奢令》。
林林总总,足足有一百多条。
于开封府即刻执行。
禁于闹市炫富、斗富、豪赌,展现珍稀之物。
禁大肆攀比,逾制挥霍财物,尤禁一日取五妾、千贯买首夜、首唱等荒唐行为。
禁止使用点翠饰品,所得成物一律交由开封府统一摧毁。
禁用鹿胎皮作妇人冠,所得成物一律交由开封府统一摧毁。
……
近午时。
朝廷又公布了曹皇后的懿旨。
张贵妃与尙美人悖于朝廷仁政,生活奢靡,佩戴点翠饰物、以鹿胎皮制妇人冠,特罚俸半年,禁足半月。
……
这两条消息迅速传到了汴京街头。
很多百姓拍手称赞,这种竞富之比,确为陋习。
一些人在卷入后,才知其可怕。
一年之得,数日间便可挥霍一空,虚假的繁华过后,只剩下空虚与悔恨。
一时间。
很多高价购买点翠饰物和鹿胎冠的商人都慌了。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朝廷对这两样物品的态度甚是果决,要求上交开封府,全部摧毁。
如违,徒二年。
并且。
朝廷将汴京城禁奢令的执行,全都交给了开封府。
没有一名百姓愿意在年节临近之时去开封府与包拯聊一聊。
很快。
开封府开启了销毁点翠饰物和鹿胎冠的行为。
前几日。
那些拥有此两物的人都甚是显摆。
恨不得全汴京城的人都知晓他们拥有此等稀罕之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