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八章 百官的感叹 (第2/2页)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了报复走了几千里地不说,硬生生还真让他在辽地闯出了一些的名头。
这从辽国调了十万以上的兵力围追堵截便是铁证无疑。已经赚足了便宜,也获得了不少的名声,按说是应该见好就收了,但就是因为仇人未死,他还是不想放手。
这样一个执着的人,不得不让赵允让在心中生出了一丝的忌惮之心。他甚至都不敢想,如果把这个人惹毛了,他专门的针对自已的话,那会是什么样的局势。
便真是癞蛤蟆落脚面,吓不死人也恶心死人了。想到这些,赵允让心中是巴不得苏石死在辽境,而如果这个人有幸不死的话,那等到他凯旋而回时,还是尽量的不要招惹的好。
就算是动手他也不会走在前列,除非能够一棍子就将他敲死,不然就不要随意的动手,实在是后患无穷。
这边众臣还是心思各异,有些人还在想着,这个苏石倒真是一个执拗的性子,竟然真不杀刘六符不归还吗?
但他手下只余一千多人,刘六符若是身处于上京城中,他凭什么去杀对方,他又有什么资本?
难不成,不报仇还真就不回来了吗?正在大家想着这些的时候,张茂则的声音继续响起,说的就是苏石在石门镇一战,消灭了足足辽军三千精骑的事情。
也是因为此事,活生生气到了已经领兵出征的刘六符,竟然逼的他是吐血而亡。
“什么?刘六符竟然真的死了!”这个消息有如晴天霹雳一般响彻在大殿之上。
不少的臣子面色正是大变,有如看到了什么见鬼的事情一般。如果是往常,刘六符这样的辽国重臣死了的事情应该已经传回来了。
只是现在因为苏石的原因,宋辽关系十分紧张,边界之上到处都是骑马奔行的斥候,以至于消息变得闭塞起来。
众臣们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还有些人眼中带着狐疑之色,但他们却不会有人去傻傻的质疑,密谍司的奏书上说的事情岂会有假,难道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欺君吗?
龙椅上的赵祯,这一会面色变得红润至极,他已经在心中开始忍不住夸赞苏石。
对了,还有这个上奏书的孟有德,看来密谍司中还是有有能力的人嘛。
大殿中,张茂则的声音继续响起,说起了刘六符身死,苏石准备返回大宋的事情。
对此,大家倒是没有什么意外。能得到如此的成果,换成是自已的话,那也是应该回来了,这可等于是功成名就呀。
见好就收的道理人人都懂,即是刘六符已死,苏石在留在辽境也没有了什么必要。
再说了,他手下就只有一千多人,怕也做不了什么事情了。就在大家都是这般想着的时候,张茂则继续响起的声音却是着实的打了大家一个巴掌。
原来已经念到苏石无意中听孟有德说起,南境辽军的物资都在昌平城,尔后苏石决定为了宋辽能有更久的和平,准备兵出昌平城之事。
“他不要命了吗?”一阵阵倒吸凉气的声音于大殿中迅速响起。他们都惊讶于苏石的胆大,即然明知道昌平是辽军囤积军资所在之地,不用说,那里的防守一定非常严格,怕就是派出大军都未必可以打的下来,更不要说苏家军只有一千多人,那根本就是做不到的好吧。
听到这里的赵祯却是心中高兴。做皇帝的没有不喜欢有能力的臣子,不喜欢那种主动为君分忧的臣子。
只是可惜,这样的人是可遇而不可求。尤其是涉及到冒着生命危险的时候,还能勇于站出来的分忧臣子就更少了。
往往出了那么一个,就会在历史中被浓重的记上一笔,上演一幅君慈臣忠的典范。
仁宗一朝,名士还是有很多的,有能力的人更是不少。就像是演义中的杨家将、呼家将还有包黑子等等,那更是一直流传了上千年,成为多数人口中耳熟能详之事。
但演义就是演义,真正的现实是,肯拿出生命为君分忧的人终还是少数。
为者能力平、智者所不为。这才是最真实的写照,而又有能力、又有胆量两者兼具者那就是少之又少,甚至是没有了。
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苏石站了出来,怎么能不让赵祯去感概去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