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二章 张希孟的财富 (第1/2页)
丝绸是个很神奇的东西,明明是一群小虫子,为了生存,给自己做得小家,结果落到了聪明人手里,抽成长长的丝线,织成绚烂的丝绸,然后就成了推动全球化的力量。
没错,第一次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丝绸。
富有开拓精神的商人越过荒凉的大漠,来到长安。
面对着这座天上的城市,他们五体投地,乖乖跪倒。
这里有吃不完的美食,赏不完的美景。
百万人丁,井然有序,繁荣昌盛,无所不有。
他们将所有美好的记忆,浓缩到一匹匹精致的丝绸上面。
通过这些绚烂的织物,不但能提供给他们百倍的报酬,还能证明他们,确实来到过长安天国。
然后这个故事,就伴随着一批有又一批的商人,不断向西,不断传颂着。
丝绸向西,金银东来。
一条丝绸之路形成。
从极西的地方,抽取财富,传送到东方,维持着东方世界的繁荣富庶,安居乐业,给予大一统王朝,充沛的财力。
相应的,不断被抽取财富的西方,藩镇邻里,封国无数,碎成了火车碾过的乐事薯片。
而连接东西的中间商,他们在倒卖商品的过程中赚取了巨额财富,然后他们豢养了强悍的骑兵,所向披靡,称雄一方。
这条丝绸之路,用一千多年,塑造着世界上最大陆地的格局。
是小虫,还是江南的纺织女工……谁才是最大的功臣?
张希孟还真说不出来,但他只希望冯国胜不要贱卖丝绸,一定要弄个好价钱。
毕竟北平养兵,还有长芦盐场可以指望。
到了西北,暂时就真的只有丝绸了。
张希孟翻了翻家里,令他讶异的是,张家的存货竟然还真不少,足有二百多匹。
张希孟大吃一惊,我的老天?
哪来这么多?
不会贪污了吧?
张希孟找来管家询问,这才知道了情况。
原来在这些年里,朱元章累计赏赐给张家的丝绸,差不多有三十多匹。
不过由于张希孟不爱穿丝绸,大部分都剩下了。
可即便如此,也只是零头,那大头呢?
大头是江楠的嫁妆。
张希孟还是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夫人家里条件不错,成亲的时候,送来了不少嫁妆。其中就有上百匹丝绸。
再有张希孟去北平的时候,岳父岳母过来照顾张庶宁,他们辛苦一场,没捞到什么实惠,又掏了不少钱,添置了一大堆东西。
这老两口看什么衣料好看,就买什么。
对了,朱棣还帮着张庶宁从皇宫里弄了些出来。
张希孟面对着这么一大堆丝绸,也是很无奈。
“宝贝儿子,你说为父把丝绸都捐了好不好?”
“好!”
张庶宁几乎没有迟疑,立刻就答应了,倒是把张希孟弄得迟疑了,“你这个小家伙,真能舍得?”
张庶宁道:“反正我有衣服穿,家里,家里都是父亲做主。”
张希孟欣慰捏了捏小家伙的脸,多好的孩子,这么听话,比老朱家的混小子强多了。
不过张希孟也没有湖涂到直接把夫人的嫁妆送出去,他还是仔细盘点了一下,估算了一下家产,想要看看,自己这些年,到底挣了多少钱。
等粗略看了一下之后,张希孟就傻眼了。
彻彻底底傻眼了,没道理啊?
怎么会这么多?
七十多万贯!
开什么玩笑啊?
我张希孟廉洁如水,不贪不占,我又不是李善长,我怎么可能有这么多钱?
一定是有人害我!
然后张希孟就开始翻箱倒柜,最后他当真找出了一个盒子,里面整整齐齐堆着汇款的凭据。
张希孟连忙一张张查验,然后拿算盘计算。
等忙活到了大半夜,一头大汗的张希孟终于确定了,他的确很有钱,而且这些钱也跟贪赃枉法没什么关系,主要是他的稿费。
眼下的大明,有多少读书人,这个数据很难一下子说清楚……但是自从朱元章占领金陵,就开始大范围兴学,做到了今天,已经超过了十年。
准许女子入学,并且要求各地要保证四成五的女子入学率,算下来,也有差不多十年了。
当下大明由于基本太平,应天,江西,乃至湖广,中原……全都开始了人口爆炸。
家家户户,生三五个孩子,也只是寻常。
生孩子多,入学的就多。
以扫盲班来看,三年学制,第一批通过扫盲班的,已经过去了七八年。
以小学五年来算,第一批取得小学学位的,也有五年以上。
每年都有大批的学生毕业,按照张希孟的预估,毕业的女生,应该有百万以上,男生人数多,或许都超过了二百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