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色彩书库 > 大明第一臣 > 第六百一十三章 御赐金笔

第六百一十三章 御赐金笔

  第六百一十三章 御赐金笔 (第2/2页)
  
  张希孟眉头挑了挑,“算了,不要单独增加……对我们这个国家来说,史学应该是基础学科,以后所有考试,都要增加史学一项。作为必修课,哪怕武学也不例外。”
  
  张希孟说完,刘伯温立刻抚掌赞叹,“张相的提议,我是赞同的。史学也算是容易入门的学科,只要有兴趣,能拿到足够史料,并且心术正,肯下功夫,就能有所成就。用不着什么史学名家,天下鸿儒。”
  
  宋濂轻咳道:“伯温兄,你这话有点过了,难道咱们张相就不是史学名家,天下鸿儒了?怎么看千年兴衰,还要靠张相这一支大笔!”
  
  刘伯温瞪了宋濂一眼,你丫的不懂我的意思吗?我是说不需要那些老儒,来把持历史,左右是非功过,这些都要掌握在我们的手里!
  
  张希孟摆手,没让俩人争下去,而是沉吟道:“说来说去,归结起来,这一次既是修史,又是针对百姓的教化。而一套妥当的史学教育,可以奠定我大明数百年的根基,断然马虎不得!”
  
  众人听到这里,再度一振,张希孟把修史提高到了这个地步,是胡言乱语吗
  
  显然不是的。
  
  史学就是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又是区分你我的最好标准。
  
  什么叫华夏,什么叫夷狄?
  
  为什么夷狄入华夏则华夏矣,华夏出夷狄则夷狄矣!
  
  左右人们之间亲疏关系的,并不是血缘,而是所受教育,用的语言,写的文字,刻在脑袋里的共同记忆,处事的一致准则,思维模式。
  
  一个村子,一个县城,或许可以讲血缘,一家人自然亲切。
  
  但是当人口规模达到千万级别,甚至更多,相同的历史记忆就显得弥足珍贵。
  
  这也是张希孟和刘伯温,汤和等人,都反复提到的。
  
  也是张希孟所说书写历史的缘由。
  
  而这一次,他们是真真正正,要落在白纸黑字上面……史书修好,是非分明,对错一清二楚。
  
  有了优劣对错,学史之人,该向谁学习,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也就不消多说了。
  
  而有了稳固的认同,强大的凝聚力。
  
  这一点绝对足以保证大明朝几百年的江山,屹立不摇。
  
  张希孟把话说到了这份上,众人自然是心领神会,万分感慨。
  
  “史笔之重,非比寻常,大家伙回去之后,稍微思忖,随后就要正式开工。”
  
  大家伙立刻答应,纷纷下去筹备。
  
  而就在这几天的时间里,钱唐从北平赶来了。
  
  见到了张希孟之后,立刻施礼道:“张相,太子殿下派下官进京,功德营的事情,交给了越国公负责。”
  
  张希孟一愣,“越国公?他忙得过来吗?”
  
  “应该能忙得过来,他从长芦盐场借调了一个人。”
  
  “谁?”
  
  “江柯!”
  
  张希孟眉头再三挑动,到底什么都没说,胡大海,还真是慧眼识人。
  
  “既然如此,你学问很扎实,就一起修史吧!”张希孟点头答应。
  
  钱唐却又道:“张相,其实我还想推荐一个人。”
  
  “谁?”
  
  “此人的曾祖辈,在宋朝为官,曾经加入文丞相的勤王大军,作为幕僚。他的父亲曾经考取过元廷举人。他本人的才学更是下官十倍。”
  
  张希孟想了想,道:“既然是参加过文丞相的勤王大军,倒是值得招揽。此人叫什么名字?”
  
  “叫吴伯宗!”
  
  张希孟微微皱眉,“我怎么好像听过。”
  
  “没错,他在应天乡试,刚刚考了个解元!”钱唐道:“不知道张相能不能破格提拔!”
  
  张希孟一笑,“咱们门下省最是讲究规矩的地方,随便破坏规矩可不行……这样吧,先让他去翰林院报道,当个检讨。然后咱们从翰林院借调,这样就没事了。”
  
  钱唐连忙答应,“多谢张相,其实吴伯宗此人,早就仰慕张相学问,想要追随左右。”
  
  张希孟笑道:“一起修史,朝夕相处,公事为重就好。”
  
  钱唐再次答应,连忙下去了。
  
  很快到了正式开工的日子,在所有修史的臣子当中,除了张希孟,宋濂,钱唐等人之外,其中还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者。
  
  此人名叫鲍恂。
  
  宋濂跟此老关系非常好,特别向张希孟引荐。
  
  鲍恂也笑道:“张相之名,老朽早就听闻。昔年老朽考中元廷乡试,未曾入仕。后来又考中进士,元廷召我入翰林,又未曾入仕。如今张相修史,老朽只求研墨伺候,还望张相恩准!”
  
  张希孟大笑,“正要集天下之才,来修史书啊!”
  
  正说话之间,突然郭英来了,他还带着一卷圣旨。
  
  “张相,陛下赐下金笔一杆,请诸位名家,用心修史,教化苍生!”
  
  听到赏赐金笔,除了张希孟之外,都瞪大眼睛,在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陈黄皮叶红鱼 黎明之剑 韩三千苏迎夏全文免费阅读 云若月楚玄辰 麻衣神婿 武炼巅峰 史上最强炼气期 遮天 凡人修仙传 沧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