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游龙点墨,天下三绝 (第2/2页)
当然,这一步不仅要看个人的天赋,更重要的还是其所修习的功法。
譬如柳七的乙木神诀,就是能够练出一身至阴至纯的乙木真气,这让她不仅能够在同阶堪称无敌,甚至凭借着更为精纯的真气,能与修为高她一阶的存在交手。
前有金马商会的叶肃,后有刚刚被柳七击败的罗玉颜。
二人均是顶尖高手,但在柳七看来,叶肃的飘雪穿云掌只怕在罗玉颜的玄象踏下撑不住一个回合。
也正是因为柳七和四小飞鹤正面交过手,所以她显得有恃无恐。
当时四小飞鹤现身前六扇门总捕头薛毅的府邸,想要拦住柳七,结果身为顶尖高手的独孤鸣,几番交手之中,却没能在柳七手上讨到便宜。
这其中纵然是有杀意的缘故,但二人功法之间的差距也是不容忽视的。
不过……
“湘湘也叫了我这么久的姐姐,且太后娘娘安排的如此妥善,我顺路走一趟也不是不行。”柳七轻声说道。
本来已经不做指望的白泽闻言眼睛骤然一亮。
当然,这其中的缘由也并非柳七所说的这么简单。
要知道,即便不带上柳湘湘,柳七的手里可还有着一个小拖油瓶。
反正沈盈也是要带出京的。
一个是带,两个也是带,况且能借用大将军府的暗道神不知鬼不觉的离京,的确可以省很多事。
四海书院,和沈家虽说不完全顺路,但多多少少还是在一个方位上,不过是多绕点路而已。
乙木神诀突破至第四重后,柳七反倒是没那么着急了。
今日她已经通过罗玉颜验出了自己的成色,只要自己不弄得举世为敌,以她如今的武功修为,这天下大部分地方皆可去得!
于是柳七便将自己要带着沈盈离京的事,也告诉了白泽,以免到时候骤然多出一个人,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突然多出了一个人,白泽虽说有些意外,但听柳七说起了沈盈的身份后,他便当机立断代太后周宓应下了。
如此一来,二人便粗略的定下,在庆国公府寿宴的当晚,由柳七带着沈盈,以及柳宗训一家,从大将军府的暗道直接离开京城。
暗道的出口在京郊一座农庄之内,那里已经提早备好了快马,沿着官道一路疾驰,最快两日便可以抵达四海书院。
只要到了书院,不管京中局势如何变化,柳宗训一家的性命算是保住了。
因为四海书院背靠四海山庄。
而四海山庄是儒家在江湖中仅存的一脉。
随着儒家融入了朝廷,在江湖之中虽不复百家争鸣时的盛况,却也是传承千年,拥有着深厚底蕴的江湖一流势力。
现任庄主祝为同,虽深居简出,却依旧名列“七星”之一,在江湖中有着“游龙点墨”的雅号。
提到了四海山庄,白泽这张冷气森森的脸上难得露出了些许敬佩之意:“大将军曾亲口说过,祝为同的剑意已臻化境,他若是在江湖上走动,双绝得改叫三绝。”
柳七眸光微动,没想到这位仅存的儒道绝顶高手,在大将军口中,竟有着如此高的评价,和青城掌门姜玄云以及东海王萧奇峰乃是同一级别的人物。
而且……白泽提到了剑意。
柳七不禁生出了几分好奇。
直到今日,除了自己的杀意之外,柳七只在宫中那位贵妃娘娘手中领教过剑意,虽说当时营造的意境十分玄妙,但奈何南宫玉本身修为不济,没能让柳七见识到剑意的厉害之处。
今日又听闻一位领悟了剑意的当世高手,柳七顿时有些意动,恨不能立刻上门与之切磋一二。
一番交代之后,柳七和白泽约定了碰面的地点,白泽便赶着回去向太后复命,临走之前,他凝眸望着柳七的片刻,旋即从怀中掏出一样物什,扔给了柳七。
柳七顺手接过来一看,发现竟然是一枚通体流光莹莹的玉簪,和柳七手中的玉流刀如出一辙,竟是由一枚完整的玉石雕刻而成。
虽然没有玉流刀温养身体的奇效,但看着上面栩栩如生的雕纹,柳七便知道这枚簪子价值不菲。
她骤然抬眸,看向白泽的同时,也瞥见了眼前数缕垂落的青丝,方才回过神来,自己缠着头发的发绳在刚刚与罗玉颜交手时被真气给冲断了。
此时的柳七披头散发,若非她那张脸,只怕在别人眼中,仿若一个疯子。
难怪刚刚白泽的眼睛总是朝着自己的头上看。
柳七拿着簪子沉吟片刻,随即也不客气,直接伸手将散落的发髻挽起,继而用手中的簪子潦草地固定了一下,算是看起来顺眼了几分。
“多谢了!”柳七微微昂首,冲着白泽谢道。
白泽目光缓缓挪开,继而沉声说道:“这簪子算是我暂时借给你的,若是此番我留在京城未能全身而退,希望你能够将这枚簪子,还给它原本的主人。”
柳七看出了白泽眼中的黯然之色,不禁皱眉问道:“大将军的伤势……真的无药可救了?”
白泽没有回答,只是默然地转过身去。
“唉!等等!”
柳七刚欲开口叫住白泽,却见他身形一晃,消失在了原地。
柳七不由得轻轻叹了一口气。
大哥,你还没说这簪子的主人是谁呢!
天下这么大,她上哪去找这簪子的原主人啊!
罢了!
大不了离开京城之后,用这簪子换点钱,多给白泽烧几张好了,也算是二人相识一场。
柳七望着白泽消失的方向摇了摇头,如果大将军真的不行了,那白泽留在京城必然时凶多吉少,至于周宓……
柳七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一张倾国倾城的面容来。
她微微晃首,将脑海中的画面清散一空。
人各有命,各自珍惜吧。
柳七也转身脚下轻点,纵身朝着某个方向掠去。
在离开京城之前,她还是决定去方家看看,她不想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沈庄一家之言上。
(本章完)